科學家以恐龍的盆骨結構將牠們分為兩大類―蜥臀目(Saurischia)和鳥臀目(Ornithischia)。恐龍的盆骨由腸骨、坐骨和恥骨組成。腸骨是構成盆骨的大骨,將盆骨與脊柱連接,而指向下方的坐骨和恥骨,則承接着強大的腿部肌肉。蜥臀目恐龍的坐骨朝後,而恥骨朝下,使盆骨呈三叉形,這排列方式類似爬行動物。相比之下,鳥臀目恐龍的坐骨和恥骨皆朝後,平行而生,類似鳥類的盆骨結構。
蜥臀目恐龍可再細分成蜥腳類和獸腳類,蜥腳類是植食性恐龍,擁有長頸和巨大的體型,如腕龍和梁龍;而獸腳類主要是肉食性恐龍,以雙足站立的姿勢和敏捷的身手著稱,如暴龍和伶盜龍。所有鳥臀目恐龍都是植食性,可細分為角足類,如三角龍和禽龍,還有裝甲類恐龍,如甲龍和劍龍等。
其實恐龍的分類甚為複雜,加上要發現較完整的恐龍化石有如大海撈針。以香港首次發現的恐龍化石為例,在赤洲發現的化石為不完整碎塊,難以斷定化石屬於哪一種恐龍。以目前掌握的資料,專家推測化石可能屬於蜥腳類或鳥臀目恐龍。我們一同期盼最新一批含恐龍骨骼化石的岩石,可帶給我們更多線索。
大家除了到香港文物探知館看香港第一件恐龍化石外,也可以到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覽廳,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發現過程,近距離接觸栩栩如生的機動恐龍,還可以利用互動展品探索恐龍和其他古生物的故事!